苏州桃花坞
本报苏州1月31日电(记者苏雁)过年贴年画是我国一种传统民俗,表达了人们新年祈福的美好愿望。***地方特色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曾遍布苏州城,如今却在苏州市场和居民房门上难得看见,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难道今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摆设?带着关切和疑问,记者走进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推开年画工作室虚掩的门,只见墙上挂满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在最里间,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孩低着头,正全神贯注地在宣纸上作画。另一侧,一位男孩正专注于印制年画,一张张、一遍遍地着色,工序严格、细致入微。而在身旁指点的,则是他们的师傅王祖德。
这两位年轻人分别是乔兰蓉和孙一波,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里的80后新传人。见有人进来,乔兰蓉放下手中的画笔,起身招呼。墙上的一幅作品线条流畅,引起了记者注意,乔兰蓉说,这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早期经典作品“雍正版”《麻姑献寿》,是她花1年时间在师傅的指点下复制完成的,曾获2007年全国首届木刻年画联展金奖。
苏州版画院院长凌君武介绍,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最繁盛的时期。当时,苏州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大小年画铺俯拾皆是,仅桃花坞大街上就有近百家年画铺,年产量多达百万张,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渡重洋,还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桃花坞木版年画”因此得名,并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为了更好传承、保护这一传统技艺,200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院的专业优势,从二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举办研修班,并返聘桃花坞木刻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省级传承人叶宝芬等老艺人到校授课,培养传人。研修班至今已举办了5期,培养了20位新一代传人。
乔兰蓉就是研修班的第二届学生。她告诉记者,“学院的研修班每届有四五个人,共由3位分别精通绘、刻、印的老艺人,采取师傅帮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
王祖德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省级传承人,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桃花坞木刻年画由原来的实用品变为了现在观赏的工艺品,仍有生存的土壤。“要想传承,先要留住技艺的种子。种子入了土壤,迟早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14岁起就在山塘街上年画坊里当学徒的房志达,已近80岁高龄,他以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作为毕生追求,2007年以来,在博物馆下面筹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创新。他动情地对记者说,他有个心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真正的“归宿”,像从前一样,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