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画与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两朵最亮丽的奇葩。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补充,统一。水墨画应以工笔画为基础,做到先工致,后松动;先严谨,后奔放;先深入,后概括;先徐迟;后快捷。就像学习行书须先以楷书为基础。
水墨与工笔似地球的南北两极,遥遥相望,而使之连接的是海水。那么连接水墨画与工笔画的是什么?是写生,是书法,是审美水平。
写生是绘画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画家借助写生藉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技法、技巧的能力。写生还能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有如天然矿石般最生动,最朴素,最自然。许多绘画大师的写生作品和他们的创作一样的珍贵和重要。
书法是中国画用笔的基础。中国古代艺术家就提出书画同法的理论。书法的用笔贯穿了中国画的所有画科,贯穿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画家对人物的理解,审美,情感是通过用笔的疾驰,快慢,轻重,线条的刚柔,粗细,曲直来完成的。
审美水平代表着画家的学识,修养。绘画水平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审美水平的提高为先导的,画家作品的水平永远不会超越他的审美水平。有较高审美水平的画家,画人物的初学山水,也会从中档以上起步;画写意的初学工笔,其格调也不致太低。
水墨画仅凭记忆或想象造型固然有着许多益处,如利于提高画家的应变力,想象力,作画的速度和挥洒自由度。但它带来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就是概念化!而概念化是导致画家绘画水平退化的主要诱因,是艺术家创造力的天敌!
生宣上作画,如何有效的控制水分,利用水分是每个画家都会遇到的难题。学习控制水分的唯一途径,就是大量的实践。选用质地薄,吸水性敏感的宣纸,尽管难度大一些,但笔墨变化丰富,色彩也显得透明。
用笔以中锋,侧锋或中侧锋勾线。勾线时用笔要重,力透纸背;行笔要慢,如锥画沙;使转要圆,饱满浑厚。用笔的最佳境界是物我两忘,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有着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灵动活络。
根据不同质感,使用不同笔法。好的绘画,常常不苛求每笔过多的变化,而是注重人物与环境大关系的对比,在统一中求变化,在简洁中显深入,而不是笔墨贪奇,妄生圭角,小家碧玉。
执笔的高低也与线的质量有关。高处执笔,运转灵活但线易通俗,据说李可染先生执于笔的低处,以利于用笔的精微。
水墨人物画用笔的放松源于两点。一是源于书法,二是分清画面的主次关系,并于次要处放松。以此表现画的虚实,主次,产生前后层次,产生灵动和深幽之感。
诗词只有到了熟记于心时方能脱口即出,随心所欲,用笔只有到了挥洒自如时才能心随笔运,随意生发。
人物用色,宜选用传统绘画颜料中的植物色,如赭石,花青,朱膘,藤黄,胭脂,深红等。植物色的特性是透明,只要调色得当,即使是许多种色混合也不会出现变脏,变黑,不透明的现象。在着色方法上,染法采用多次的渲染,使皮肤色具有透润之感,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交相辉映的效果。
画面色调宜灰不宜艳,宜雅不宜俗。用色宜薄不宜厚,宜淡不宜浓。
任何画种画科的学习,在开始阶段不能过于随意,应当从传统入手。扎实,稳健,循循渐进,不求速成。虽然早期进展缓慢,可到了一定时期就会收效显著,就像薪火经过若干时间的温度的积蓄会轰然燃烧起来。
中国古典绘画的造型注重“内收”,圆润,丰满的寥寥几笔线条反映出人物深藏的内心情感;西洋古典绘画的造型强调“外射”,激情,强烈,富有弹力的线条,从塑造的体积中由内向外的迸射出生命的火花。
一是用毛笔在宣纸或圆书纸上直接临摹大师的素描,与大师沟通;二是用毛笔在圆书纸上直接画短期写生。
走进水墨画,应随着阅历的增加,眼界的拓展,理解“简约”二字的重要性。简约是对物象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简约就是强烈!简约就是力量!画面越是洗炼,简约,观众得到的就越是丰厚,深刻。最深邃、最复杂的思想往往是通过简约来完成的。绘画中层染精微之处,俗工既可以学,而率略简易之处,则终难进几。想一想汉代雕塑的“马踏匈奴”,和徐悲鸿的奔马,想一想德加的浴女和日本的浮世绘,那里正闪烁着“简约”的光辉!老子说“为学日盛,为道日损”。作品只有做到“损之又损”,才能“其中有精,其中有象”,求得艺术的“真宰”。
每一幅画在进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许多错误和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至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摇进行下去的信心,使我们本来具有的果断力的灵光,蒙上了一层惨淡的熔岩。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倾注于最后的一役,最后的结果,最后的整体画面的效果。
一个高明的画家要在不可出处用心,于不可出处出之,才能得精妙之处。正是曲终不见人,化作彩云飞,非笔墨之所可求也。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