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历史对这次农民起义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在宣纸发展史乃至泾县及老徽州地区的文化传承中,受其负面影响可能要大于正面推动。其中造成很大影响的就是这些地区被天平军占领后,先后在此辗转鏖战达十余年之久,导致地方生产力下降,很多历史无法衔接,对地方文化和家族传承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据《泾县志》(1996年)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匡王赖文鸿、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襄王刘官芳等率部至泾县,与清军将领易开俊、鲍超、周天受、李嘉万、翟玉龙、杨名声、方国淮反复激战,六次攻克泾县城,先后攻破茂林、章渡、管岭、汀潭、新渡、丁家渡、潘村营、小岭等地清军及地方团练营垒,先后斩杀泾县知县崔琳、清军副将翟玉龙、总兵李嘉万。成丰十年(1860年)十月至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太平军在进驻泾县期间,曾征集地方物资在县城东门建造王府。同治三年(1864年),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失守后,驻泾太平军撤走。
当时,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及地方宗族势力在泾县及老徽州地区形成战略对决达十余年之久,在双方形成拉锯局势下,战事无不祸及所覆盖地区,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而且造成家毁人亡。有的村庄顷刻间被战火灭绝,惨绝人寰。现今能查到的黄村白茅坑等地,上百户的村落一夜之间人畜无存。泾县的查济等居住人群多的地方,也因战祸殃及,多所建筑消失殆尽。泾县部分家族宗谱记载当时状况“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实际上,因战争原因,地方社会经济不仅停滞不前,因当地居民大量死亡,尸首无人掩埋与处理,形成传染病、瘟疫流行,使战火祸及地区人员生存雪上加霜。战事平息后,这一地区出现十户九空,家破人亡的悲痛,导致民众一片哀鸿。在政府移民政策协调下,大范围移民填补了泾县及老徽州地区,在较短时间里恢复了当地生产力,区域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由于不同的文化群体迅速涌入,有的完全替代了当地文化,如泾县的汀溪等地区被湖北文化替代。有的地方则是外地文化与当地残存文化交融,新的氏族文化在泾县诞生,使泾县出现“相隔三五里,乡音各不同”的状况。有的地方还出现,一个村庄持多种语言的现象。这种局势下,泾县及老徽州地区的绝大部分家族和本土文化直接割断。
根据分析,在当时环境下能留存到今的家族实际上受到战争伤害还是比较小的,所以才能延续氏族传承。据民国年间重修的泾县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的小岭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宣纸生产遭受重创,跌入低谷。
无独有偶,明代明代上贡朝廷的“宣阳都”制纸也出现了历史断层,连宣阳都这个地名也至今无存。根据当时的《泾县志》记载,宣阳都所住家族以汪、叶、卫、周等大族姓氏为主,而现今的泾县这四姓人口比例却不多,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争不无关系。宣阳都制纸历史直接消亡,所幸同(治)光(绪)以后,小岭曹氏一族制纸迅速崛起,成为传承100多年并影响宣纸技艺发展做出绝大贡献的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