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0563-5600008

红星讲堂

咨询热线

0563-5600008

关注我们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宣纸大讲堂

第一百七十一篇:春蚓秋蛇 笔精墨妙 ——兼评林散之书法

发布日期:2023-12-26 00:00 浏览次数:

宣纸博物馆陈列了林散之的一幅书法作品,抄录的是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书成于1975年,这幅作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与毛主席的词作风格及其相近。自古以来,梅花在文人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异,吟咏时心绪不一,文人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有异趣,如陆游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能引得群花的羡慕与嫉妒。大多文人则借梅花倾吐心中的哀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颓唐与愁绪、孤傲与隐逸。毛主席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卜算子·咏梅》写出了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展现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令人叹为观止,无不心悦诚服。林散之可谓深解含义,以其深厚的书家功底诠释了主席词作,无怪乎人们称其为“当代草圣”。

泾县因是宣纸、宣笔产地,加上因南京距泾县较近,林散之生前与泾县联系较多,与宣纸、宣笔生产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有不少人藏有他的书法作品。比较有名的还有两幅,一幅是为泾县宣笔厂题书题赠的“人人都夸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也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枝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说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另一幅是在1989年,年逾91岁的林散之为汪六吉宣纸厂题写的“汪六吉宣纸质地优良寿逾千年”。观此作,其作一扫此前的纵横捭阖气势,变得藏巧于拙,大巧不工,似有寓清于浊之感。

在中国现代书画家中,林散之可谓大器晚成的大家。翻看他的履历,他到了1962年才被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专业书画创作,这时人们才知道他是黄宾虹的学生,也早已踏入仕途。他当时既没有高的学历、高的职称、大的头衔、大的知名度和大的成就,也没有过硬的关系,他的进入完全凭着自己的艺术成就。真正使他名声大振的还是在中日恢复交往后。1972 年,时任《人民中国》“书法专辑”栏目编辑的韩翰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日本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了。于是,他想在《人民中国》出一期书法特辑宣传中国的书法,便委托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亚明先生帮助推荐几位江苏的书法家。亚明先生便拿出了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当时,韩翰一见到林先生的作品,眼前一亮,连声叫好。带回北京后,韩翰先找到启功先生,他将林散之的书法作品用唾沫沾在墙上。启功先生先是坐在椅子上看,接着走到作品跟前看。少顷,启先生恭敬地脱下帽子,郑重地朝着林先生的书法连鞠了三个躬。而此前,启先生从未听说过中国书法界有个叫林散之的。而后,韩先生又将作品送到赵朴初先生家。赵先生看了说:“请代我向林老致意,倘能赠余墨宝,朴初不胜感激。”郭沫若先生过目后,也连连说好。1973年1月,《人民中国》日文版 “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在日本发行后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林散之的草书倍受日本人推崇,纷纷认为他是“当代草圣”。

林散之的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为散体草书。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以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不仅需要善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才能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草书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体现出“瘦劲圆涩”风格。他在行书中注重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渴墨、飞白等,显示出“璀璨华滋”之美。他的书法结体布白变化万千,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在“偏正相依”中形成互为支撑之感。通观他的作品,显示出林散之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只有这样的学养,才能使其作品“飘逸天成”。


    0563-5600008
    Powered by RRZ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