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
宣纸源流小考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为水墨晕章、气韵生动的书画多样性提供了物质保障,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书画艺术作品依靠宣纸流芳于世。在谈到宣纸的问题时,一般人往往都要探究宣纸的历史。有关宣纸起源的问题,我国纸史学界对其有过争论,主要争论的焦点是,一是年代断代问题,二是其名称的由来。有关起源问题,有发明于东汉、东晋、唐代、宋朝和元明时期等说法。有关命名问题,有以地名和年号为名的说法。本人对宣纸的历史做过一些调查,先介绍几种人们普遍的说法,而后再进行分析。
一、宣纸起源和命名的多种说法
1、宣纸起源于东汉的传说
相传东汉蔡伦死后,他的徒弟孔丹,为纪念师傅发明造纸的功德,想制造一种质量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多次试制,总是不成功。后来遍访名山大川后,来到皖南,看到一株倒伏在溪水旁的大树,其皮经过多年的溪水冲刷变成白色,于是便试用此树皮为原料进行造纸,经过多次试制,终于造成现在的宣纸,此树皮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青檀皮。而当时造纸只能捞一张晒一张,费时费力,产量很低,孔丹与助手们为此事苦恼。忽有一天,一名鹤发童颜的老者来到捞纸的槽前,用手中的拐杖在槽中一搅,捞出的纸就能分张了,老者丢下拐杖离去后,人们才发现拐杖是一根杨桃藤(猕猴桃藤,学名:Ae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事后,孔丹才想起老者有些像师傅蔡伦。
2、宣纸起源于唐代的记载
有关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的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同时,《旧唐书》中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引灞水、浐河至望春楼下,汇成广运潭。唐玄宗登楼看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为首之船由陕西县尉坐船头,口唱得宝歌,百女和歌,鼓乐齐奏。后面漕船各标郡名,依次前进,船上满载本郡著名特产,如广陵郡船载锦、镜、铜器、海味;豫章郡船载名瓷、酒器、茶具;南海郡船载玳瑁、珍珠、象牙、沉香;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等物。在数百艘漕船中,仅宣城郡一地献奉纸笔,说明当时的宣州纸质地精良,甲于各地。当时泾县、太平、宁国、广德等县均属宣州府所辖,由宣州府向上进贡,宣纸一名可能由此而来。
3、宣纸源于宋代末年的说法
宣纸技艺一直传承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以小岭曹氏居多,也就是说,小岭曹氏一直以宣纸为生计,并且小岭曹氏一族为宣纸保密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子不穿媳”,等等。有关小岭造宣纸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4、宣纸源于徽纸的推断
据《日录杂说》(魏禧•清)载:江有南北,而无东西,金陵、豫章,俱在江南。对豫章而言,则金陵居江南之东;对金陵而言,则豫章居江南之西。故宋以金陵、太平、宁国、广德、泾县等地为江南东地,以江西全省为江南西地。这些原属于皖南东地的几个县按现在的说法应属于皖南,因此这些地方所产的纸张均属于徽纸。那么还有几种有关徽纸的描述见《蜀笺谱》:徽纸、池纸、竹纸在蜀,蜀人爱其轻细,客贩至成都,每番视川笺几倍。
《宁国县志》(民国二十年):表芯纸。宁国多山,所产竹木纸料丰富,初无业此者。清光绪年间,二都四十都国吴二姓仿江西造纸法创设纸厂,始办时制纸无多,后则渐推广,现全境计大小纸厂四十多家,出品名曰表芯,曰万高,曰千古等类,行销境内及芜湖、宣城、高淳、东坝各处,每年约计在两万担之谱,迩来价价廉销滞,歇业者多,今各纸业又放大改良或不致衰落。皮纸。宁山产楮甚多,乡人用楮树皮加石灰沤之造成皮纸,可供当地之用,盈则运销外埠,产楮区以邑西东岸为最,他地次之。鲍明发《文脊山记》云:文脊隙地多树楮,取其皮制纸,甚绵密,岁有额解入京师充御用,似此亦与宣泾贡纸并重矣。
《南陵县志》(宣统)坑纸出于山南乡二十一都一,大者谓之皮纸,小者谓之净皮纸,还出产伞纸,并载明檀皮“数岁一刈,其枝取皮可以为纸”。
《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指泾县有“宣纸厂共有三十余家,约有工人二千数百人,表芯纸厂共有二十余家,约有工人一千数百人,二其每年出口价值约国币50万元”。
《繁昌县志》(清•道光):繁昌产纸,品种有路王、白鹿、画心、卷连、连四、公单、学书、伞纸(以树皮为主)、千张纸、火纸、下包纸、高衣纸。
《贵池县志》(光绪九年重修)也载贵州产纸。
元代以前,皖南用楮谷皮制作的纸,其中以地名为命名的有:徽纸、歙纸、黟川雪、龙须纸、新安纸等。由此,由徽纸名称过度到宣纸也有可能,主要是用于区别纸质的优劣,而当时徽纸的主要品种有:麦广、白滑、冰翼,凝霜、金榜、璐王、白鹿、卷帘、玉版等,有的名称与现代的宣纸名称极为相近。
5、宣纸起源于明代
张大千是我过著名的画家,对纸张颇有研究,他曾在《张大千喧声论绘画》(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书与画》1985年第7期)说:纸的种类很多,唐宋以来,纸质大都坚挺,洁白,最能受墨。后来有麻纸,看来稍粗,但仍是很坚实,画写意画是最相宜。到明代才有宣纸,是宣州泾县所造,或谓是明宣宗发明的,所以又叫宣德纸。它的质料是用檀皮做的,宜书宜画,传到近世,檀树皮也用尽了,大半用稻草代替,看来雪白洁净,用起来真不如意。所以我们喜欢用旧纸,并不是纸放旧了就好画,实在是因为古人做事,不肯偷工减料,它的本质自然就好。《午风堂丛谈》(邹炳泰·清):……宣德五年造素馨纸。……磁青纸,坚韧如段素,可用书泥金。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薛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
方以智在其名著《物理小识》:宣德陈清款,白楮皮厚,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者可书。今则棉推兴国、泾县。因此有学者推断为,宣纸之名就是由宣德年间的年号命名的,并且其中还有先例,景德镇是自古而今产瓷名镇,在宋代就有景德、汉口、佛山、朱仙四大名镇之说,景德镇原名为昌南,历史上也称过新平,从北宋景德年间改为景德镇。因此,宣纸以宣德年间年号为名不无道理。
二、论宣纸起源的可靠性
对于历史考察的众说纷纭,本人认为比较正常。因为关于造纸术起源的问题,至今学术上仍有分歧,一些人认为造纸术发明者是蔡伦,还有一种言论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重要改革者。无论任何一种说法都有相当的证据来证明,这不是本文所要论证的问题。那么根据前文所说的事例得出结论。
1、有关宣纸源于东汉蔡伦后期的说法,本人认为不可信,其一蔡伦是当时的宦官,死于皇宫政治斗争,为非正常死亡,当时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更谈不上为其制造好纸画像了。其二是蔡伦为宦官,参与造纸只是“造意”(《后汉书·蔡伦传》),不会直接授徒,因此孔丹其人的真实性并不可靠。其三如果需要画像,当时的高档纸张为绢,所以根本不会有人会选择没有成型的载体为其画像。但民间传说也好,野史也好,均不是空穴来风,流传到现在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本人分析,孔丹可能是造纸艺人为寻找一种寄托而虚拟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诠释了中国人的忠、孝、仁、义、智,是一个完美劳动者化身,寄托了劳动者的美好愿望的想象。
2、宣纸源于唐代毋庸置疑,不仅有《历代名画记》、《旧唐书》等古籍佐证,而且现存在安徽省博物馆的宋代张即之抄经纸的原作可以证明,该纸张完全用沿用到现在的宣纸原料青檀皮和稻草制造。其次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至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勿得与宣纸相乱。”文献记载的连续性,也足以证明宣纸源于唐代。三是目前故宫等一些机构纸质古籍真善保存最完好的,均以宣纸为载体,而且也有不少唐代的实物。
由此说来,上述的研究并不是空穴来风,也并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学术研究的方向选择中出现偏差,是很正常的。并且,在中国手工纸中,有关命名的问题除了以地名和年号的,还有以原料为名的,比如麻纸、棉纸、谷纸、海苔纸、山藤纸等。多种说法也是组成宣纸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
(作者黄飞松,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本文已刊登于2010年第一期《书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