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
“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这是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对宣纸的描述,道出了宣纸的质地优良、美观和实用。历经千年,在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对于宣纸的传统制作技艺依然完整保留。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正式被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的传承与保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宣纸艺术大师、宣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罗鸣向斗鱼网友讲解宣纸历史
宣纸文化侵染千年的泾县
7月3日,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下,光明网、斗鱼直播等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来到安徽泾县。对于宣纸的定义,在不少斗鱼网友看来,画国画写毛笔字用到的都是宣纸,其实不然,中国宣纸艺术大师、宣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罗鸣介绍说,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对宣纸的严格定义应该是:采用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安徽泾县宣纸文化园古法车间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造就了泾县在宣纸制作上的***优势,驾车穿梭于泾县各乡镇间,除了满目苍翠的绿色,就是在山坡上一片又一片的晒滩,颜色从褐色到深黄、浅黄再到白色。罗鸣说,这些晒着的正是宣纸制作中两种不可替代的原料——沙田稻草和青檀皮。这些晒滩都分属于不同的宣纸生产工厂或者私人作坊,“在泾县丁家桥镇,几乎是三步一个作坊,做宣纸甚至可以说养活了泾县几十代人。”
匠心传承的古法技艺
宣纸制作技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一千多年来依靠师徒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因宣纸具有百折不损、墨润万变、不腐不蛀等特点,宋代以后的大部分书画作品和古籍善本均依靠其而时代相传,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最佳载体。在泾县宣纸文化园内的中国宣纸博物馆,斗鱼网友通过直播镜头近距离欣赏到了几百年前使用宣纸创作的字画,墨迹如新,仿佛还能嗅到百年前的幽幽墨香。
工匠师傅正在筛选晒好的燎草
碓皮、洗浆、捞纸、晒纸、剪纸……罗鸣说,在宣纸文化园古法车间,斗鱼网友看到的只是宣纸制作技艺中几个易展示的核心环节,实际上,一张宣纸的诞生,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108道传统工序,历时四年左右。而从捞纸到晒纸,可以说这是一张宣纸诞生最初的形态,“捞”出来的大纸帖一层层叠码成摞,放平压实,挤出水分。经过一天的烘干后,再进行晒纸工艺。2000年就已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赵永成,在晒纸的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而这道工序也是最难、最为重要。根据不同宣纸的特点,焙面加热的温度在50-80°不等,工匠们把捞纸称为水深,把晒纸称为火热,晒纸工最难熬的就是夏天。面对斗鱼网友的声声赞叹,赵永成只是略带腼腆的和大家进行了简短交流,便很快投入到岗位工作中。
全国劳动模范赵永成正在进行晒纸工作
宣纸产品地理标志仍需加强
2005年,泾县宣纸已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鸣说,相比较其他在当代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制作技艺属于自带生命体,可以自己造血的项目,但即便如此,因为在地理标志保护上力度不够,泾县宣纸的市场发展依然有一些潜在阻力。许多地方都打着“宣纸”的旗号,其实生产的只是高端书画纸,却以宣纸的价格高价售卖,对泾县宣纸的地域品牌是一种伤害,对消费者更是一种欺骗。
传承人罗鸣教斗鱼网友分辨普通书画纸和宣纸
针对此,罗鸣通过光明直播现场教斗鱼网友如何分辨普通书画纸和宣纸,并回答了网友关于宣纸价格的疑问,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当日,直播实时在线最高达11万人。罗鸣表示,希望借助光明网、斗鱼的实时在线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宣纸古法制作技艺,看到宣纸大国工匠的坚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