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 关于宣纸的来历,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 年)蔡伦的弟子孔丹在泾县造纸,他想造出一种更好的纸来纪念老师,年复一年,也没有找到办法。一天,孔丹在河边看到一棵古老的青檀树,由于流水的长年冲洗,根部的树皮已经变得腐烂发白,露出一缕缕细长的纤维。孔丹割下这些纤维,拿回家中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洁白细柔、搓折无损、润墨性好、不腐不蛀的特种书画纸,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唐代末年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可见,宣纸在这个时候就已有了名声,而且主要用于书画的摹写。 宣纸还有一种说法,与一个宣州和尚有关。宋人周密的《澄怀录》中说:“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先以沉香和楮树,取以造纸。”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宣纸采用的是一种新原料和新工艺,效果也与以往所造的纸不同,所以,宣纸一诞生便不同凡响。 可能是由于原料缺乏的缘故,不久,安徽产纸中心从宣州移至歙州。南唐时,黟、歙之间多良纸,还有澄心、凝霜、麦光、白滑、冰翼等名号,而宣纸已不大被人提及。歙纸的制作,每幅大小规格不一,长者有 10多米,《文房四谱》中说:“歙民数日理其槠,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杪以杪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大熏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南唐李后主特别喜爱这种纸,并建堂藏之,取名“澄心堂纸”。后代有句民谚说:“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其贵重可见一斑。 到了宋代,澄心堂纸与许多诗人结下了翰墨之缘,梅圣俞《咏澄心堂纸》一诗中写道:“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蜀笺脆蠡不禁久,剡楮薄幔还可咍。”苏轼在得到好友宋肇惠赠送的澄心堂纸时,也是满心欢喜:“古纸无多且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在乡村民间,制纸业也几乎成了换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明清两代,宣纸生产进人鼎盛时期,清代诗人赵廷挥曾作诗描写道:“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礁无停息,一片春声撼夕阳。”由于还是以宣城作为主要集散地,所以习惯上仍称这一带生产的纸叫宣纸。宣纸质地绵韧,洁白绸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它还有独特的渗透、润墨性能,墨落于纸,就能渗透进纸的纤维内部,韵迹清晰,纹理可观。写字作画,一笔落成,宜纸就能显示出墨色的浓淡深浅,深似漆,淡如水,不浓不淡犹如雨雾月晕。所以,宣纸素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它不仅是书画佳品,也是高级档案、外交照会等方面的绝好用纸。清代嘉庆年间,宣纸开始远销南洋、日本等地,在19 世纪的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宣纸夺得了金牌。 全国解放后,国家在泾县乌溪投资建立了宣纸厂,并在泾县小岭地区建立了占地数百公顷的檀树生产基地。1964 年,宣纸厂试制成功了多年失传的“丈六宣”,1979年宣纸厂生产的“特种净皮”,荣获全国优质产品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