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开始学习晒宣纸,35年来从搀贴到收纸,今年53岁的汪息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晒纸的工序。在高温焙房里,这位“晒纸达人”挥洒了无数的汗水,也让自己的晒纸技艺愈发纯熟,成为受人尊重的“江淮工匠”。虽然也曾感觉到枯燥,但如今晒纸在他眼中已经成为一门艺术、一种享受。一揭一晒之间,散发着传统技艺的魅力。汪息发在晒纸车间工作,同时向游客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早晨7点半,汪息发手里拿着一个装着晒纸工具的布袋,正准备入园工作。上午8点上班,汪息发一般会提前半个小时赶到,“晒纸前要先准备一下。”宣纸文化园位于“中国宣纸之乡”泾县榔桥镇乌溪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宣纸文化园内有一套完整的古法宣纸生产线,工人在这里生产宣纸的同时,也向游客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汪息发工作的地方就是宣纸文化园内的晒纸车间,这里既是正式的生产车间,也供游客参观游览。这个晒纸车间每天有两位晒纸师傅工作,几位师傅轮班,记者采访当天和汪息发一起在这里晒纸的是全国劳动模范赵永成。“大国工匠”、晒纸工人毛胜利平时也在这里工作。
走进车间,汪息发和赵永成先换上工作服,随后将两个靠在墙边的纸贴分别抬到揭纸的木架上。每个纸贴大约有500张宣纸,这也是汪息发一天的工作量。
捞好的宣纸经过初步烘干,全都沾在一起,就像一整块纸砖,被称为纸贴。晒纸工人的工作就是将纸贴上一张张轻薄的宣纸揭下来,再晒干。“这个纸贴我们要提前一天浇水,今天要晒的昨天已经浇过了。”汪息发说。
据介绍,古法宣纸的制作需要经过108道工序,仅晒纸工人需要做的就包括搀贴、盘贴、浇贴、鞭贴、做贴、揭纸、晒纸和收纸。
除了放置纸贴的木架和晒纸的焙墙,汪息发还会用到好几个小工具,包括鞭贴板、额枪、松针刷、小铁铲等,这些都放在他随身带的布袋里。将纸贴放在木架上后,汪息发拿着鞭贴板使劲敲打纸贴表面,“啪啪啪”的声音在焙房里回荡,犹如“纸寿千年”的回响。
随后,他将纸贴四周向内撇,形成类似相框的形状,特别是纸贴上部要有一个适合的凹下去的角度。接着,他用一根长约10厘米、类似小木棍形状、表面光滑的额枪的一头,在纸贴表面划动,“前面的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纸贴松软一些,揭纸时更好揭。”汪息发说。
与鞭贴、做贴需要用力敲打和划动不同,揭纸的过程则温柔、轻盈。汪息发先用手指在纸贴的左上角将最上面一张宣纸掀起一个角,轻柔地揭下一部分,再沿着纸贴上面一边一点点揭下,然后从左至右成功将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揭下。揭纸也被称为牵纸,就像将一张宣纸从纸贴上温柔地牵下来。
接着,汪息发一手拿着揭下的宣纸,一手拿起放在木架上的松针刷,走到了晒纸的焙墙边,轻轻地将纸贴在表面有60多度的焙墙上,再用手中的松针刷,从这张宣纸的中间向四周轻轻刷开,让整张宣纸平整地贴在焙墙上。在整个晒纸的过程中,他的手都不会直接碰到高温的墙面。
汪息发晒纸的整面焙墙可以同时晒8张“四尺宣”,当最后一张纸晒在墙面后,第一张纸也就晒好了。他从晒好的宣纸左上角揭个角,然后揭下一整张纸。“看上去简单,但要是力度和角度不对,容易把纸撕破。”他说。
从揭纸到晒纸,汪息发每天大约要重复500次。而这样精细的工作,他已经做了三十多年。1987年为谋生计,尚未成年的他来到泾县,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宣纸厂工作,成为一名晒纸工。“一开始跟着师傅学了几个月,后来厂里缺工人,我就边干边学,不然最少要学半年。”汪息发说。
“捞纸师傅怕冬天,晒纸师傅怕夏天。”记者日前采访时正值初冬,室外气温比较低,但在焙房里待一会,记者就出汗了。
焙墙表面的温度有六七十度,车间在夏天格外闷热。汪息发说,夏天他和同事身上常常起疹子。因为总是抬着手揭纸、晒纸,10多年前他就因为肩周炎不得不休息了一段时间。“这也是我们的职业病,没办法。”他说。
35年来,汪息发虽然换了几个焙房工作,但都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晒纸的工序,技艺也日益精湛。从浇贴的位置、多少,到做贴的力度、角度,再到揭纸的小心翼翼、晒纸的挥洒自如,一些细微又关键的动作似乎已经成为条件反射,却是无数汗水凝结成的心血。
“前些年我也觉得很枯燥,但后来想如果把它当成一门艺术,就会觉得还怪有意义的。”现在的汪息发,揭纸时身体随着轻薄的宣纸前后起伏,晒纸时松针刷上下左右挥洒自如,收纸时干脆利落又恰到好处,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在他的演绎下如舞蹈一般优雅。
2008年,汪息发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6年,他又荣获“江淮工匠”称号。
如今,汪息发在中国宣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老师傅了。近年来,他也在不断挑战自我,精进宣纸制作技艺。
2000年,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二丈”千禧宣研发并获得成功;2007年,他成功完成了古艺宣的挖掘恢复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示宣纸制作的视频里就有他的身影;2008年,他与团队共同研发了“乾隆贡宣”高档宣纸,随后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邮票史填补了一项空白,获得了国家专利;2015年,他参与制作的“三丈三”宣纸成为迄今世界上***的手工宣纸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这些年也带了几个徒弟,他们中有的人还在厂里上班,有的人已经离开。“现在厂里一线工人还是以我们四五十岁的人居多,年轻人不多。”汪息发说,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现在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我们出门在外也更受尊重。”汪息发说。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汪息发和他的同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也为“纸寿千年”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