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
宣纸与中国书画有着天然的联系。千百年来,被誉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宣纸,因质地绵韧,质薄能坚,至厚能腻,不蛀不腐,搓折无损,利于书画创作及笔墨韵味的呈现,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它与中国书画艺术共同发展,甚至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作为中国造纸术的代表,宣纸既是承托中国文化记忆的载体,又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的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承千年技艺
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其隶属于宣州府而得名,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宣纸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卷二中记载:“江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唐代,宣纸便被列为贡品。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据称即由宣纸加工而成,谓之宣纸中的精品。
造纸术的发展,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动力。唐代以前,画作多为绢本。唐以后,纸本画作渐渐多了起来,尺幅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书画需求,其时便已明确区分生纸和熟纸。宋代,宣纸趋于成熟。目前公认最早的宣纸实物,为宋代张即之抄经册《华严经》(存于安徽博物院)。当时,宣纸不仅需求量大增,更为文人墨客所追捧。宋代诗人王令有诗赞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文人画的兴起,让宣纸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宣纸技艺的逐步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了水墨写意的发展。明代,造纸业再次兴旺,宣纸声名大显,生宣特有的润墨性和渗透性,为书画家性情的抒发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水墨写意有了长足发展,书画作品风格也更为多元。清代,宣纸在书画领域一枝独秀,宣纸的纸质、品种、技艺均有更大的发展创新,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从古至今,宣纸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一共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器具、工艺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要求。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是宣纸的主要原料。根据用料配比、檀皮和稻草含量的不同,宣纸可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按照加工方法,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半生熟宣。每一种宣纸的柔韧性、湿染性、润墨性、艰涩性、轻灵性、胶着性都有所不同,落墨其上,自会随着书画家的心绪起伏,呈现不同的水墨效果。这是宣纸的奇妙之处,也是千年技艺得以承传的关键所在。
塑国纸品牌
乌溪,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在东晋时期已经见诸史册;又是一条被文人雅士呼为“中国宣纸河”的溪流名称。1985年,吴冠中先生曾写下《宣纸恋》,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农民爱水田,画家惜宣纸。念念于宣纸的故里老家,挤时间去乌溪宣纸厂参观。泉水淙淙的偏僻山坳里的这家宣纸厂,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末年。清嘉庆年间《泾县志》记载,乌溪“甘坑”所造纸为泾县之最,莹洁而耐久,远近传之。1949年底,新中国甫一成立,宣纸工人便利用原怀远庄宣纸厂厂址,在业内率先恢复了生产,商号“新生”宣纸厂。1951年10月,“泾县宣纸联营处”开业,选用一颗红五角星代替了旧社会封刀口印上的“官”字,红星品牌就此诞生了,寄托着人们对宣纸业新生、兴旺的美好期待。
1954年,公私合营的安徽泾县宣纸厂成立,经多方对比选择,最终确定在自然条件优越、水源充足的乌溪建厂,并逐步把全县的宣纸生产力量集中到这里。自建厂之初,宣纸厂就把传承发展宣纸技艺、为艺术家服务视为品牌的使命。30多年间,这里曾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家宣纸厂。1957年、1983年、1989年,宣纸产量分别突破100吨、300吨、500吨大关,恢复了“罗纹”“白鹿(丈二)”“扎花”“龟纹”“露皇(丈六)”等历代名纸,全面恢复宣纸历史品种。1979年、1984年、1989年,红星宣纸蝉联三届全国质量金奖,不断突破自我、突破极限,创制新的品种,并于2000年首创二丈千禧宣,2015年成功开发三丈三巨宣,满足了书画家日益增长的纸张材质需求。
宣纸与书画的生动互动,诞生了数不清的故事。远的不说,近现代刘海粟、李可染、黄胄、赖少其等一代大师都与红星宣纸深深结缘。1953年,荣宝斋负责人侯恺从北京长途跋涉来到泾县,历时两个多月,穿破了20多双草鞋,指导选址,帮助恢复宣纸生产;上世纪70年代,李可染先生向宣纸工人三鞠躬;赵朴初、启功、饶宗颐先后三任西泠印社社长分别题写“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名称;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宣纸博物馆赠送一批乾隆宫廷老纸……这些趣闻佳话,在宣纸之乡和美术界广为传诵。
从1951年泾县宣纸联营处,到如今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几经变换,但一代代红星人坚持“做好每一张纸”的理念没有变,坚持传承宣纸技艺、弘扬宣纸文化的信念没有变,服务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意识没有变。在书画领域,红星品牌始终熠熠生辉。老一辈书画家迄今仍习惯性地把这个皖南山区的老字号称为“泾县宣纸厂”“乌溪红星厂”,把董事长、总经理称为厂长,这正是对品牌传承的认可与褒奖。
谋创新发展
做宣纸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坚定捍卫者和弘扬者,是红星人的立身之基,也是我们的文化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鼓舞下,我们提出了“做好每一张纸,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响亮口号。为了“做好每一张纸”,我们从各个环节发力,建成了万亩青檀林基地、100万斤燎草加工基地,建成了檀皮集中蒸煮和黑液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了产能提升技改项目,培养了两名“大国工匠”、4名中国宣纸大师、3名全国劳模、3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企业自主评聘了100多名宣纸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了年轻学员约170名,破解了传承、原料、环保、产能等瓶颈难题。作为传统文化产业的代表,我也光荣当选中共十九大代表,两名员工曾当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由生产制造而弘扬文化,红星宣纸站位层次更高了,发展手笔更大了,与美术的结合也更紧密了。如今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成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和全国八大美院的创作写生基地,并在全国八大美院设立了“红星宣纸奖学金”。我们还坚持每年组织一个大型活动:2015年承办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年度工作会议、举办了中国宣纸博物馆开馆仪式;2016年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第六期专题研讨班;2017年承办“泾上丹青”等展览。这一系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将广大书画艺术家吸引到泾县,泾县成了广大书画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地与家园。我们还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宣纸博物馆,大力发展宣纸研学游、亲子游、国学体验游、创作写生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20万人次。
谈起宣纸,很多人觉得它是阳春白雪,是书画家使用的,是小众文化,与普通人关系不大,宣纸文化缺少大众的理解与参与。这也成为宣纸产业做大做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郭沫若评价,“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红星人要坚持人民导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让更多人尤其是90后、00后了解宣纸。只有走进老百姓生活,宣纸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传统产业需要创新发展、突破发展。在坚持为一流书画家服务,坚守高端与正宗的前提下,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要求,红星人努力抓住中式生活潮流兴起的机遇,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宣纸的位置,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以此发展宣纸产业。下一步,我们还将以“中国特色、世界唯一”为目标,建设中国宣纸小镇;服务于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积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拓展海外市场;抓住国家重视古籍保护、修复和出版的机遇,筹备举办首届中国宣纸出版论坛。发挥宣纸“纸寿千年”特性,研发古籍修复、印刷专用纸张,恢复宣纸在古籍出版中的作用与地位;进一步走出去,让宣纸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以现有中国宣纸文化园为基础,提升宣纸文化体验功能与设备,开发系列文化体验产品,开发宣纸文创与衍生产品,在北京等大城市逐步开设系列宣纸体验工坊,传播宣纸文化。
新时代的红星人,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文化自信”的坚定实践者,让更多的人通过体验宣纸技艺喜欢上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重拾汉字书写传统,努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