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
6月中旬,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宣城市泾县举办。活动现场,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代表、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周东红和搭档共同抬起竹帘后,迅速将竹帘放入纸浆池中,左边抄一下、右边抄一下,待帘床上的纸浆取下来后,一张宣纸的雏形便诞生了……这行云流水的动作背后,是千百年的积淀与传承。
宣纸曾用来印刷抗战刊物和传单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宣纸业发展陷入困境,许多宣纸工人因为生活清贫,被人戏谑地称为“棚花子”。
“驻扎我们云岭的新四军与宣纸工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宣纸生产合作社,全力帮助泾县宣纸业恢复生产。”国家税务总局泾县税务局干部李卫保一行在挖掘宣城红色税史的过程中,惊喜收获一张1940年新四军与农户签订的生产经营契约。
据悉,当时泾县一带共有新四军组织的宣纸生产合作社40多个,生产出来的宣纸大部分供给新四军,用来印刷抗战刊物和传单,在战时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8月,叶挺军长特意来到小岭宣纸生产合作社,他对现场工人说:“大家辛苦了,现在多生产一张宣纸,就是为抗日救国多立一份功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宣纸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泾县人民政府对宣纸生产作出统筹安排,给予经济扶持。1951年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选用一个红色五角星作为宣纸的封刀口印,“红星牌”宣纸就此问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1966年,“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1992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2013年12月,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捧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利润均上缴国家,泾县宣纸行业在支援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没有自主支配的财力,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亲身经历了1983年利改税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泾县税务局退休干部吴国华说。
吴国华告诉记者,推行利改税时,他曾到宣纸企业开展调查测算。随着一个个数据出炉,在场的企业负责人和税务干部异常兴奋。“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的场景,那个小房间、那张小纸条,大家越算越激动。企业负责人把公司留利的用途都想好了,要加大研发力度,要提高工人待遇。厂里氛围大变样,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吴国华说。
为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泾县县委、县政府把宣纸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发布了一系列加快宣纸业发展的行动规划和意见书,并通过举办中国宣纸文化节、开办宣纸技艺班等,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工艺。
2006年6月13日,是泾县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在文化部为宣纸制作技艺颁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被捧回的那一刻,泾县全城轰动。同年10月,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成功获评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48021010”,宣纸出口退税有了“身份证”
“48021010,这串数字我记得比自己的电话号码还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科工作人员曹琼口中的这串数字,正是宣纸在出口退税目录中的编码。
改革开放后,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1992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获得自营出口权,当年宣纸出口量就达到100吨。但在当时,宣纸尚未被添加入出口退税目录。
2006年,在税务部门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下,宣纸终于在出口退税目录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宣纸的出口退税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即可到账。这样一来,企业的资金充裕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也愈发坚定有力。2018年~2020年,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出口额3548万元,实现出口退税403万元。
国外市场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发展更是有声有色。近年来,泾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溢满纸香的泾县特色转型发展之路。2015年12月,坐落在泾县的中国宣纸博物馆对外开放;2016年,泾县宣纸小镇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并于2017年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成为泾县的新名片。
(转自中国税务报 作者:徐丽敏 甘亚 李鸣 本报记者 许蒙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