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0563-5600008

红星新闻

咨询热线

0563-5600008

关注我们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

走进宣纸文化园

发布日期:2011-05-20 00:00 浏览次数:

离开桃花潭,绵绵细雨如烟如织,山壑间一簇簇烟雾像缕缕炊烟,不慌不忙地升腾着,空气中氤氲着清冷的气息。待驱车赶到安徽省泾县南面的乌溪镇宣纸文化园时,云开雾散,阳光从崇山峻岭间斜射过来,脆生生地洒满空旷的山山岭岭,让坐落在山脚下的宣纸文化园分外亮丽,犹如镶嵌在千山万壑间的一颗明珠,携带着“纸寿千年” ①的艺术韵味笑盈盈地向我们走来。

宣纸文化园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专门向世人展示宣纸文化的场所,让人们零距离欣赏宣纸生产这块活化石,亲身体验自制宣纸的艺术妙味,亲眼目睹宣纸质地绵纫、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的艺术风采。此时,出现在眼前的宣纸文化园,向我们详细讲述着宣纸原始的工艺模具、操作方法和成纸过程,真是让人心情激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碓房,如同过去农村摆放在村口的花岗岩碓窑子,用来搉捣稻米。不过这里是造纸,搉捣的是造纸原料——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杆。有凹平两个碓臼,凹槽的用来搉捣稻草,平槽的用来搉捣青檀树皮。

有人说,宣纸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经过对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进行水泡浸渍、石灰发酵、缓和蒸煮、日光漂白、石碓搉捣、加药打浆等工序,终于可以用纸帘到盛满纸浆的水池中捞纸了。只见掌帘师傅和抬帘师傅相对而立,双手握着纸帘,跨步、弯腰、抬手、侧足,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一张湿漉漉的宣纸诞生在纸帘上。掌帘师傅轻轻把纸放在纸板上,一天下来,捞的纸足有半人高,远远望去,像一块洁白、硕大的豆腐。纸张的好坏全靠这一捞,师傅们恪守着“抬帘要活,掌帘要稳,放帘要简,起帘要平”的祖训,心到、眼到、手到,配合得天衣无缝,技艺之高真乃炉火纯青。

捞纸辛苦,晒纸也不轻松。湿漉漉的纸张运到温度高达40摄氏度的晒房内,晒纸师傅只得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很不雅观地挥汗劳作。左手娴熟地轻轻一蘸,就能取出一张湿纸,右手拿一把竹丝刷子,双臂如大鹏展翅,舞动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灵动如鹰似猿,利索自如地将一张湿纸平展地贴到了火墙上。据说民间比喻一个人有本事,称“这人有两把刷子”,就是指的宣纸晒纸工。火墙上能贴六张纸,待最后一张贴好,第一张已经烘干,揭下干纸又贴湿纸,连续不断地烘干。有人说宣纸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名副其实。按古法工艺生产宣纸,需耗时18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日月光华,水火相济,片纸得来不容易。下一道工序是剪纸,就是修理宣纸的毛边,使其整齐划一,便于包装运销。剪纸的活计很轻松,故宣纸厂就有“剪纸的先生,捞纸的匠,晒纸的伢儿不像样”的说法,可见晒纸的辛劳非同寻常。

宣纸制造的前期工序多在室外完成,如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采集、分捡、发酵、蒸煮和自然漂白。这些不易在文化园中展示,能展示的关键工序在文化园里都能看到。于是,人们就说,这不怕泄密吗?

其实,宣纸既不怕泄密也无密可保。早在十九世纪,英、日帝国就先后派人到泾县窃取了宣纸的制造技术,但回国后没能制造出宣纸。二十世纪初,日本再度窃取宣纸生产工艺并写成《宣纸的制造》一文,刊登在1906年的《日本工业化学杂志》上,但仍未能造出宣纸。于是,他们就窃取造宣纸原料的种子。可长在日本土地上的中国青檀树和沙田稻爱国精神极强,让日本人还是没能制造出宣纸。恼羞成怒的日本人一不做二不休,强行抓走数十名宣纸艺人,这些技艺精湛的宣纸艺人在日本也无法生产出宣纸。二十世纪末,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中外交流频繁,外国人就以考察为名窃取原料回去化验分析,企图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宣纸,但仍未成功。看来性格倔强的宣纸宁折不弯,只姓“中国”,不姓他国之姓。

在我国,1936年魏兆淇的《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和1937年张永惠的《安徽宣纸工业之综述》,不仅将宣纸的18道生产工序向世人详加阐述,而且对生产地点、设备、规模、营销也作了详细介绍。不少省份模仿,于是就有了“模仿宣纸”,但仍无法同真正的宣纸相比。

历经千百年历练的宣纸,是国之瑰宝,形成特有的宣纸文化。宣纸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原材料,根本就无法复制。宣纸威武不屈的独特性格,宁折不弯的崇高品质,执著不二的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的宣纸精神。精神不会死亡,无法复制,且抢夺不去。宣纸如此,“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②也应具有这样的精神,拥有这样的精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唐朝以来人们赞美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

②黄炎培语。


0563-5600008
Powered by RRZ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