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倒! ”和着劳动号子,长约11米的水槽一侧, 22名工人迅速而整齐地从混有纸浆的水槽中抬起竹帘一侧,水槽另一端的22名工人则将竹帘的另一侧微微向下压,瞬时,竹帘上的纸浆犹如潮水般退去……在“宣纸之乡”安徽省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里,长11 . 4米、宽3 . 6米的纸幅,由44名捞纸工人在8名拉绳工人配合下成功抄制面世。伴随着这场热火朝天的巨宣制作,由中国美协、安徽省文联主办,安徽省美协、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暨当代中国名人名家精品展”在一旁的中国宣纸博物馆举行,宣纸和中国画在此完美结合。
书画琴棋是文人墨客追求完美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宣纸为其提供了最佳载体。宣纸既承载了中国绘画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又是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当下随着展览空间的变化,以及艺术语言和绘画形式的多样化,宣纸也面临新的挑战,从此次画展也能窥见一二。
当代中国名人名家精品展展出刘大为、徐里、吕章申、杨晓阳等当代中国名人名家为此次画展创作的36幅精品力作,展示了新时代名人名家书画创作的最新成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共收到投稿作品5800余件,经初评、复评,共评出入选作品255件,其中入会资格作品59件,这些参展作品题材、形式多样丰富,反映了中国画创作现状与水平。
专家一致认为,前者作品尺幅较小,笔精墨妙,紧贴传统;后者尺幅较大,更注意图像的表达,着重图像的惊艳效果。“追求图像表达与创作的惊艳效果是现在创作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两个展览提出了中国画的传统和当代创新性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宣纸的性能不适宜画太大的作品,如果画面尺幅太大,工笔画显现不出线条的精微,整体画面效果不耐看;写意画的水墨在宣纸上微微渗透的韵味也不容易体现出来。画家在创作时要发挥宣纸的特点,不一定要尺寸太大,注重宣纸和笔墨的结合,效果会更好。 ”
一方面是宣纸的纸性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结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画作品尺幅越来越大。中央美院教授罗世平表示:“现在展览中中国画尺幅较大,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了。中国画创作的趋势和潮流是随展示方式的发展而变化,因为展示方式的变化势必会带来视觉和观看方式发生变化,会随之带来图像表现系统的变化。怎样在媒材上展开表现,这实际是中国画创作之变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展开关注。 ”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去看,传统的扇面、册页等都是把玩性质,适合近距离观赏,所以作品追求笔墨精妙,但现代展示空间较大,尺幅太小不适合空间展示。“今天的中国画不满足于它的文化性,更考虑它的观赏性,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说,纸性决定了画家绘画语境的特点,比如傅抱石先生用皮纸,笔痕不像宣纸那么实,边缘相对模糊,从而创造了他苍茫的绘画语境,这是不同媒介的作用。“艺术材料影响一个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同时艺术家也要注意如何利用材料表达自己的语言,***限度的发挥介质的特性。 ”他说。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变革从墨和纸的关系扩展到色彩领域,这对材料是一个考验,即纸张对色彩的承载力、对笔墨的承载力有什么新要求。“当前材料如何发展是很大的问题,不仅是传承,还要在传承中发展。材料的发展离不开创作,离不开画家的艺术实践,两者相互推动,回到本体语言上来说,材料只提供了一种创作发展的可能性。 ”郑工建议,宣纸也可以从普遍的大批量的生产,回到有针对性的发展,即针对群体的生产,这个群体可大可小,甚至是个人,“个性化时代,艺术家越来越强调个人手法和风格的时候,对材料的制作是不容忽视的,这关系到整个作品最后的呈现。 ”
以宣纸为主的中国画材料如何与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结合,从而传承弘扬中国画优秀传统,推动中国画艺术创新发展,正如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所说:“进入新时代以后,无论在表现当下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其它方面,对宣纸的要求应该是越来越高了,因为艺术家的表现语言和绘画形式多样化了,要适应艺术家在表现的时候如何把宣纸运用好,宣纸也要更进一步适应艺术家新的创作要求。 ”